《在喧闹的世界里清醒地活》在线试读在线阅读|王新宇

时间: 发布:励志人生 浏览:

 

 自从我们知道此生必死无疑,我们就再也不淡定了。

  伍迪·艾伦

  现在,捧在您手中的这本书,我对其倾注了全部心血,对幸福提出疑问,探究这一主题。时不时作为幸福研究者出现在媒体中的我,今天在这里重新探讨对幸福过度追求的话题。虽然我不太确定关于个人发展的书和关于“心理分析诀窍”的其他书有什么作用,但我的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这一类别。

  这本书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呢?与其向您兜售现成的解决办法,我更愿意将您的注意力引到某些使我们脱离充满意义的生活的陷阱上来,同时我也会向您提出替代方法。因此,与其说这是一本秘笈,还不如说它更像一本图志,但它不会取代旅行这件事:每个人都可以检验自己是否理解了这本书。我也希望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来支持我的观点1。

  试着给幸福下定义可以填满整部著作,所以我只向您提出幸福的两个定义,并在科学研究中参考这两个定义。幸福的“享乐主义”概念认为,幸福充满快乐或积极的情感并缺乏痛苦或消极的情感。而幸福的“幸福主义”概念更多地涉及人内心的感受,认为我们的生活是完全值得体验的2,这与快乐无关。这个概念认为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生活是有意义的,即使会体验到不舒适。我在后面会重谈这个话题。

  对幸福的追问由来已久:这个问题跨越了数世纪,直到今天依然是诗人和哲学家研究的重点。例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断言:幸福即“至善”。离我们的时代稍近的17世纪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对幸福进一步做出阐释:

  “人人都寻求幸福,这一点是没有例外的;无论他们所采用的手段是怎样的不同,但他们全都趋向这个目标。使得某些人走上战争的,以及使得另一些人没有走上战争的,乃是同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是双方都有的,但各伴以不同的观点。意志除了朝向这个目的而外,就决不会向前迈出最微小的一步。这就是所有的人,以至于那些上吊自杀的人的全部行为的动机2。”

  我们当今时代的特殊性在于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居民拥有可以使他们幸福的外部条件1(有住的、有吃的、有用的,还有很多自由,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但他们并不一定幸福。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很具有说服力:据最新预测,精神疾病有增无减。自今至2020年,精神疾病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紧随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个残疾病因。世界卫生组织甚至预测,自今至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世界上首要病因2。

  面对如此多的痛苦,丰富各种心灵处方——书籍或培训看起来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实际上,当我们在书店里“心理学”或“个人发展”的书架中穿梭时,会惊讶于眼前琳琅满目的承诺让我们幸福的书籍。例如,《意图的力量》这部作品阐释说“当我们与意图相连,我们周身便被一种和谐的氛围所控;我们会感到充满灵感、快乐幸福,我们的计划实现了,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事情顺着我们的意愿而发展”3。再如:在《零极限》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具体的方法:“……人们的愿望得以实现,并转变了职业、爱情和个人生活……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释放您的灵魂,使您获得财富、健康、平静和快乐”1。最后,这本《秘密》2,作为关于积极思考主题的最畅销书之一,严肃地向我们阐述了“您可以拥有、成为并做到一切如您所想”的观点。

  这些作者认为,解决方法之高效,好似一种自身携带的魔力,简单而快速地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在喧闹的世界里清醒地活 》

 

  那么这些假设的基础又是什么?它们得到事实或科学的验证了吗?它们真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以下就是这本书的关键所在。

  在解决了我们的社会提出的理想化的幸福之后,在第一部分里,我们将分析四个幸福的幻象,这些幻象像事实一般被大肆宣扬。我们特别利用了实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其全部解构。我们将探讨对不舒适的排斥,这种排斥会使人更加痛苦。然后,我们将讨论积极思考及其潜在的反作用和过度自尊造成的伤害。最后,我们将探究自我中心主义的后果。

  此书的第二部分没有赘述同样的话题,但向您提出了可行的替代方法,来使您从之前提及的死胡同里走出来。我们将会了解对情感的忍耐,怎样使我们不会加重痛苦,更自由地生活,即使是最痛苦的情感。我们将会探索摆脱心理的束缚为什么是一种比积极思考提出的控制心理更可行的替代方法。然后,我们将会明白,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善待自我为什么是摆脱他人看法的关键。最后,我们做出总结,忘记自我会使我们以更宽广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而选择清醒会使我们更快乐地生活。

  这些建议并不会像神奇的魔法棒一样快速显灵,它们需要理解消化,慢慢地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是折射自我的个人主义意义上的自由;相反,这是一种将我们与充满意义的生活相连、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自由;这是一种赐予我们面对生活的困难,选择怎样面对而不是无意识行动的自由;这是一种当我们无力改变生活时,给予我们享受当下、享受我们拥有的一切的自由。

  这本邀您清醒的书并不总是让人舒适惬意:意识到现实有别于我们的期待有时是令人痛苦的。但明白了这点有益无害,这会帮助我们以敏锐的洞察力走上令我们满意的生活之路。这会使我们避免在寻找没有幸福的幸福之路上迷失自我,就像在有反射镜的路灯下找钥匙的酒鬼。一位善意的路人试着帮助这个酒鬼,过了一会,路人问酒鬼:“您确定把钥匙丢在这儿了?”酒鬼指着一条昏暗的门廊答道:“不,我把它们丢在那边了。”然后又补充道,“至少在这儿有灯光啊。”

  1

  理想化的陷阱

  因而我们永远也没有在生活着,我们只是在希望着生活;

  并且既然我们永远都在准备着能够幸福,

  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幸福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布莱士·帕斯卡

  “每日能多益1,幸福抹抹抹”“喀斯特拉玛2,幸福的伙伴”“MMA3,幸福的保障”“小贝勒4,360°的幸福”“雷诺风景——为幸福腾出空间”“地中海俱乐部5,全世界的幸福”,当然还有可口可乐的“为所有人的幸福”!我们把幸福当作广告媒体的调味品,在各种研讨会上、培训班里讲授幸福,难道幸福成为了所有人争相寻找却徒劳无获的新的圣杯吗?实际上,如今,人们向我们兜售的是一种没有考验与痛苦的幸福生活的想法。我们大脑中充斥着各种关于理想化的幸福的画面,这种只包含快乐生活的画面。这种理想化的生活支撑着市场,向我们兜售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幸福贩卖商向我们保证,无论什么样的商品,小到洗涤剂,大到汽车,再到旅游或实习,都会使我们达到我们期望的状态。

  幸福是“持续心满意足、身心舒适平衡,没有痛苦、压力、不安和困惑的状态”1吗?生活就是疾病和死亡离我们远远的?那么爱呢?夫妻间呢,就应该完全和睦相处,没有争吵,拥有完美身材,当然还有旺盛的力比多吗?完美的父母、勤劳的工作者、公民榜样……总而言之,幸福正通过某些方面成为我们消费社会的新宗教。

  这些概念通过强调个人充分发展、实现快乐和避免痛苦,使幸福在享乐主义方面极度增值2。但追随这种意识形态,我们不会走向乌托邦吗?归根结底,我们不应该冒着失望与不满足的风险,将“应该是那样的”与“实际是那样的”做比较?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将使人幸福的假象与对某些人来说,以更猛烈的方式带来困难与痛苦的现实做比较?

  强迫幸福

  幸福是全人类的追求1。让我们以幸福的重要性的调查为例进行说明:这个调查涉及来自41个国家的人,在1至7的评分等级中,1代表“一点也不重要”、7代表“极其重要和珍贵”,被调查者对幸福重要性的评价的平均值为6.392。不出所料,西方国家的参与者抬高了幸福分值,但巴西(6.62)和印度尼西亚(6.63)的分值也不低。这次评价在美洲文化中急剧发展,美洲参与者还参与到另一项研究中,他们特别认为幸福的人更有可能上天堂3!幸福就这样被理解成了需要执行的命令:我们在生活中的所有领域里,就应该幸福,就应该快乐。这种幸福成为使我们感到生活有意义的条件。然而,这种对幸福的强迫,可能会使我们不再以实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中立地看待生活,而是与我们应该感受到的东西做比较来评价生活。但这又能比较出什么呢?

  为了探寻对幸福过度追求和舒适的关系,艾瑞斯·莫斯(Iris Mauss)教授和她的斯坦福大学的同事们1衡量了个体对幸福是必需的这一看法的偏好。个体需要对不同的论断做出评价,“幸福的程度会影响我生活的意愿”“我想比我现在更加幸福”“为了拥有一种值得经历的生活,我必须在大部分时间里感到幸福”。教授们还在最近的十八个月内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压力对他们的生活、舒适状态和抑郁程度的考量。这项研究显示,在极小压力的情况下,当极端环境无法解释不舒适(我们“应该”幸福)的原因时,那些总对幸福纠缠不清的人的舒适感最低而抑郁程度最高。

  布里吉特感到不自在,她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劲。“我是家庭主妇,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我物质上什么都不缺,所以我应该是幸福的。但我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因为我并没有感到幸福。”布里吉特因不幸福而悲伤,因不快乐而痛苦,这使她陷入悲观情绪的恶性循环中。对于她来说,与其他很多人一样,对幸福的过度追求导致一种感觉一切都不可能实现的精神状态。

  因为我们很难控制我们感觉舒适或不舒适(我会在下一章做更详细的阐述),所以我们不能想幸福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