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也许真的会孤独终老?

时间: 发布:admin01 浏览:

文/桃美好

 

01

因为到了适婚的年龄还单身,走到哪里都逃不掉被人催婚的命运。

有时想起来,好像是因为大家都替我着急,所以我也必须表现出一副着急的样子,以便于赶快结束催婚这个话题。

我身边大多父辈婚姻破裂的朋友,都跟我一样:打心底惧怕婚姻,可又无比渴望有个幸福的家庭。

睁眼瞎小姐考心理治疗师那段时间,自己也在看心理医生,后来跟她聊起我的感情,她说我们都一样,受原生家庭影响太大。

那时我身边有两个男人,机缘巧合认识,没有所谓的进一步发展,也没有真正面临必须选择和谁在一起的问题。只是相比起来,一个很符合我所有的条条框框,另一个完全属于异类,而我内心却更偏向那个异类,我以为是被异类的不同所吸引。

可是睁眼瞎小姐跟我说,不是,你不是被别人的不同所吸引,而是你自己害怕稳定

尽管我不太懂心理学那套所谓深挖内心的理论,但我却莫名很赞同。

她跟我说,原生家庭父辈的婚姻在我们内心留下了很沉重的阴影,偏偏我们生在快餐时代,我们渴望从一而终,渴望自己的婚姻不重蹈父辈的覆辙,却又无法在这个浑浊的世界出淤泥而不染,无法在这个渴望被需要的世界抗拒住外来的诱惑。

所以我们害怕,害怕一旦建立一段稳定关系,终有一天会被自己亲手毁灭,我们不信自己,更不信这个时代的男人和爱情。

这就是为什么,比起那个符合我所有条条框框的男人,我会更喜欢那个让我捉摸不透的异类。

连我自己都清楚跟那个异类的未来非常渺茫,但也恰恰就是因为未来渺茫,所以无关于稳定,才会更愿意去接近。就好像是反正知道没未来,才敢放肆要现在。真要跟我谈稳定,再好的男人可能都会让我恐惧。

我承认原生家庭带给了我一些阴影,至于内心那个连自己都忽略的潜意识是否真的是这样的思维路径,我不敢保证,但也无法不赞同。

 

 

 

02

我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牛鬼蛇神那一套我会跟风,但我不钻,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去算过命看手相啥的。

可是去年年底,我去算了个卦。算卦先生说卦象这东西从出生就注定,一万个先生看同一生辰八字结果都一样,只是有些先生会把结果变着法子说,或者选择性的不说。

然而我的这位算卦先生那是相当实诚啊,好的坏的都给我说完了,他说我天生独居命,很小就一个人生活,也许40岁之后才会找到伴儿。

我信了,我真的信了,算卦之前我啥都没说,但恰好我12岁就一个人在外生活,感觉算卦先生还好心留了一手,就差没跟我说“孤独终老”四个字了。

 

 

 

03

于是我就想起了我一朋友,她一直尊称自己为“盘丝大仙儿”。

盘丝大仙儿曾经有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从相爱到不被看好,再到不信邪非那个人不嫁,再到有情人终成眷属,就像唐三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一样,好不容易修成正果。

然而世事难料,结婚3年后老公外遇了,盘丝大仙儿怎么都说服不了自己原谅,于是毅然决然不顾所有人劝说离了婚。

离婚之后,盘丝大仙儿搬回了娘家,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此后的几年时间全把自己扔进工作里,死命加班,硬是不给一点瞎想的空闲。

后来她自己买了房,称呼她的那个小天地为“盘丝洞”,30岁生日那天把辛辛苦苦攒的拿去给自己买了一辆车当作礼物。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更新微博的习惯,去看她发布的动态,时常能看到她独自在盘丝洞里,晒着太阳喝咖啡练瑜伽养多肉和看书工作。

她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真的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

最让我钦佩和动容的点在于,她跟我说这话时,不是哀怨的眼神,不是痛苦的表情,也许确实带有一丝无奈,但我能很强烈地感受到她那股做好了准备要独自担待后半生的力量。

她说:我曾触过冰山,原本觉得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被撞得粉碎,也曾熬过最晦暗的人生,在孤独中把绝望体会得淋漓尽致。

所以此后的她,一手担待起自己的全部生活。

自己买房,并一手一脚装修成喜欢的样子,买喜欢的车做生日礼物送给辛苦熬过来的自己,可以为了自由过清淡的生活,也可以一个人去冒险,离婚后的六年时间,一个人去过12个国家,去攀岩,去滑雪,去冲浪,去看更大的世界,经历过暗无天日,也依旧是那个四仰八叉的姑娘。

对,她想过未来可能会孤独终老,也真的,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

 

孤独终老

 

04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像她一样,去做好一辈子孤独终老的准备,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真正细想过,如果真的孤独终老,未来该怎么办。

有些事看上去很遥远,漫漫人生路上,我们都抱着一颗侥幸的心,去想:兴许走着走着就会遇到一个人,无论那时的自己是否还会恪守如今的标准,总归是不至于孤独终老的吧。

可是,我也曾跟我妈说过一句话:

如果结了婚之后要离婚,那我不如从一开始就一个人过,一直到死。

这样的想法或许是偏激的,因为未来的命运会怎样,现在谁都不知道。也可能就是因为我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才会注定我永远害怕,永远都得不到想要的稳定。

可是我总是会转念一想,无论是否有人与我担待下半生,我都该做一个拥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生活的人,不冲突啊。

所以,受父辈影响所造成的婚姻观也好,算卦先生提前给我预测的人生彩蛋也罢,现在的我,依旧执迷不悔,依旧猖狂和傻逼。

我想过这样下去,我可能真的会孤独终老,也许未来会有一个瞬间,不对,是无数个瞬间:我会看着那个空旷的房间,看着那张空旷的床,看着厨房里一个人吃剩下的饭,那一双筷子那一个碗,看着卫生间里那一把牙刷,看着那一双拖鞋,看着衣柜里一个人的衣服。然后在只有自己的夜里,眼泪塌方,放声大哭。

 

 

 

但我也想过,如果孤独终老,那就孤独终老。

我还有至少30年的时间,去做好孤独终老的准备:去准备好这一辈子,哪怕不稳定,哪怕一直一个人,也能有能力在任何困境面前从从容容,沉着又不失体面,可以优雅地老去,而不感到寂寞。永远爱恨分明,永远理直气壮,永远尖锐锋利,永远随心所欲,永远热泪盈眶,也永远放肆疯狂。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真的会孤独终老?我想过,我真的想过。

越长大,越觉得时间过得快;越长大,越珍惜时间;越长大,越想留住时间。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

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你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

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

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的,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

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莼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

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鬃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素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

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

 

 

 

那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那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

到了中年,全变了。

曲线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

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撤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烫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

所以脂粉不可少。

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污的道理。

在原有的一张脸上再罩上一张脸,本是最简便的事。

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令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

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

听说有许多西洋女子用赶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乱搓,希望把浮肿的肉压得结实一点;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裤带,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

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

不。

 

 

 

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

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之蛙。

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灯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愿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

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

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施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

其实“娶”“仕”都是小事,不娶不仕也罢,只是这种说法有点中途弃权的意味。

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开始”。

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

我想这与健康有关。

吃窝头米糕长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经蒸发殆尽。

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维他赐保命”都嫌来不及了。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楞头楞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挑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

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

 

 

 

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

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劳洌!

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

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踺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

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般的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