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宽,年老时看淡

时间: 发布:励志人生 浏览:

来源于儒风大家

现代与经典公众微信(ID:xdyjd2015)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从年轻走到中年,从中年走到老年。什么是境界?境界就是人生之始能看远,人生中途能看宽,人生终年能看淡。年轻时要看远,中年时要看宽,老年时要看淡,这是君子的三种修行,人生的三种取舍之道,和人生的三重进境。

 

 

 

 

三种年龄,正是君子的三种修行

 

《论语》中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轻时戒色,蓄元气。色字头上一把刀,古人造字用意极深,无不期望后人见字戒惕。何况色不迷人人自迷,色也并不只是女色,而是代表着欲望。所以人在年轻时应将精力放在正处,在学生时代就应当专心学业,初踏入社会就应当认真工作,不同的时期都有应做的事情。如今网络社交发达,出现了一些偏离道德的行为,更是需要能够节制、约束自己。

 

中年时戒斗,养和气。人在壮年时指向一切的斗,比如在职场中常会为了利益、职位而勾心斗角。人一旦养成这样的品性,人生的关注点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与扭曲,从而无视人生的真正乐趣,即便有朝一日功成名就,所获得的喜悦也是畸形的。所以应当努力克制自己,变得平和谦让。

 

年老时戒得,养正气。“得”是贪得,包括财富、地位、美色等。不只是有权有势者,即使在普通生活中,也广泛存在贪恋小便宜,或者爱攀比自己工资多少、自己儿女工作优劣,或是逢年过节子女为自己送什么礼物等现象。过于在乎一些小利小得,贪婪无度,就会损害元气、损身折寿。

 

 

 

 

三种年龄,正是人生的三种取舍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取舍,是人生必须要上的一堂必修课,关系着人生能否顺利毕业。取舍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二三十岁,要懂得年轻时的取舍。

 

二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再计较父母的职业。十几岁时会和别的孩子比较家庭出身,比爹娘官大官小,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到了“弱冠”之年,还无自立之志,那就会一辈子都没出息。三十岁时,已成家立业,大丈夫就该不再计较妻子的容貌,要深知贤惠比美貌更重要;老婆就该不再计较老公的身高,明白能力比身高更有作用。

 

四五十岁,要懂得中年时的取舍。

 

四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别人的议论,谁爱说啥就说啥,自己想咋过就咋过,不会再轻易被别人议论左右,这点本事还是应该有的。五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无处不在的不平之事,不再计较别人的成功对自己的压力,不再眼红他人的财富,不再当仇富的“愤青”。

 

六七十岁时,要懂得年老时的取舍。

 

六十岁时,应该不再计较什么,上班族不再计较职位高低,经商的不再计较利大利小,当官的不再计较官大官小。七十岁时,人到古稀,不再计较的东西要更多,年轻时争得你死我活的东西现在只会淡然一笑,中年时费尽心机计较的东西如今看来已无关紧要。此时心头只重三样事: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和良好的名声。

 

 

人生感悟

 

三种年龄,正是生命的三重进境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说的正是年轻、中年和年老时,人生所应有的三重进境。

 

年轻时,要完成人生的第一重进境。所谓“十五而有志于学”,就是要早立志、立大志并勤学积累,因为就像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谓“三十而立”,就是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包括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

 

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要有一技之长。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

 

中年时,要完成人生的第二重进境。所谓“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

 

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四十岁的人,挫折让他明白了,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对内,他明白了自己。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而不妄为。

 

所谓“五十而知天命”,是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决不会再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年老时,要完成人生的第三重进境。所谓“六十耳顺”,是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是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

 

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转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至于利,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唯有身体是自己的。

 

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和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的一番别致感觉中。

 

所谓“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单,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得不违反规矩。

 

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都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不过度兴奋;遇到悲伤的事,能尽快摆脱伤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计较;甚至对疾病的伤痛也能坦然面对,默默承受。

 

最好的人生,是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能够看远、看宽、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