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一个不愿意改变的人?

时间: 发布:励志人生 浏览:

文/派代牛头人

 

有一个笑话说,需要几个心理学家去换一个灯泡?答案是:一个,如果这个灯泡愿意被换的话。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被改变,你成功的可能性多数是很渺茫的。在临床心理学里,这种抵抗情绪我们叫它resistance。

 

面对这种阻碍积极变化的情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不要去试图说服别人。因为只有你不试图去说服别人,别人才更有可能真正的改变。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体验,你越是试图说服别人,别人就越是能找出理由来反驳你,甚至是更加坚信他原来的观点。强制改变他人很可能导致逆反甚至是敌对的情绪。(什么,你不信?那你现在是不是在找各种理由来反驳我?)

 

比较好的做法是:倾听别人的想法,不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是一个很强大的“武器”,它让人感觉到你是真正的关心他,理解他,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他。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被倾听的对象会觉得没有辩论的对象,渐渐的抵触情绪也就缓和了,自己就想明白了也说不定。有了这个基础,你才有成功的机会

 

如果这样还不够,而且你有非要让他改变的理由。也许你可以试试“动机谈话”(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这种方法常用于有成瘾性问题的人,比如说烟瘾。但对于帮助别人下决心做改变也非常有效。这个方法中,比较容易操作的一个手段是,你帮助人家做一个列表,写出改变的好处和坏处,不改变的好处和坏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提问题,给建议,但千万不能试图说服人家。

 

比如,你可以让别人自己说出戒烟的好处有哪些(有利于健康),坏处有哪些(压力难以排解);不戒烟的好处有哪些(不会显得不合群),坏处有哪些(牙齿难看)。你可以引导别人说出更多的想法,“戒烟还有哪些好处/坏处?”,“你有没有想过二手烟对小孩的影响?”等等。如果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也不要强行推销自己的意见。不然的话,我们就又陷入了上文中所说的“辩论→抵触情绪”的怪圈。要想帮一个人做到真正的改变、持久的改变,而不是敷衍你一下,这个改变的动力必须来源于他自己。

改变从心从信念开始

如果你想改变的是个有正常认知、判断能力的人,你尝试了所有能尝试的做法,但都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也许你可以考虑下,别人是不是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呢?不管你怎么努力,选择权仍然在他的手上,对不对?再退一步说,你已经种下了一颗改变的“种子”。以后,当这个人自己想改变的时候,他也知道该怎么做,知道你还是会支持他的,这就够了。

 

不批判别人(non-judgmental),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尊重他人的选择,是我个人的态度,也是心理学家的伦理道德手册(code of ethics)明确规定的。

 

举个例子,有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说过,他曾经有一个吸毒成瘾的30岁左右的来访者,这个人自己并不怎么想戒毒,但是他的女朋友威胁他说,不吸毒就跟他分手。他很在意他的女朋友,于是就参加了好几次咨询。那个心理学家用了我前文说过的方法以及一些其他的方法,这让这个来访者觉得很有所得,想清楚了一些以前没想明白的事情,他也彻底理解了吸毒对他的人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没错!吸毒也有积极影响,比如减轻压力,feeling high,融入他的朋友圈子。没有人是单纯地为了那些害处去吸毒,或者做所谓的坏事的)。

 

后来,那个心理学家问他,如果你继续吸毒,就会失去你的女朋友,吸毒和你的女朋友哪个对你更重要。这个人仔细的想了想说,吸毒,然后就走了。当时我们心里都在想,这个该怎么补救呢?这个心理学家后来说道,他当时也是一愣,有些后悔这么早问出这个问题,但是他并没有追出去,试图补救。他说,这是这个人思考后作出的选择。我再追出去也不会有用的。我一直让他明白,我不是他的敌人,不会试图说服他戒毒。我的工作只是帮助他搞明白他想过怎样的生活,帮助他达到他的目的。如果我追出去,试图让他回心转意,他还会再信任我吗?如果我在这个时候追出去,那我之前做的努力就白费了,他只会认为我心里其实是想让他戒毒,只是嘴上说尊重他的意愿。所以,我仅仅告诉他,如果他将来回心转意就再来找我,然后就让他离开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改变他人就像是传教。有些教派觉得,他们宣扬教义就像在人们心里播种,有些种子会成长,有些种子不会发芽。一般来说,他们不愿过多的干涉别人的想法,更不会非要你改变你原来的想法。也有些教派会试图把自己的观点、价值观强加于人,他们也有一系列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很多时候,人们称他们为,“邪教”。

 

上述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心理学家面对来访者,也同样适用于和家人(成人或者思想比较成熟的青少年)、朋友的相处。要想真正的帮助一个人改变,积极的态度是前提,倾听和理解是基础,开诚布公的交流是手段,耐心是必备的要素。

 

PS:如果你要改变的对象是个岁数较小的儿童,那么情况就不同一些。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差,动力往往不能持久。所以外在动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额外1小时玩电脑的时间)配合着不批判的态度,倾听的手法,效果会更好。